《三国志》里有华佗给别人看病的故事吗?
原文(节选):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旉。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巳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故甘陵相夫人有娠六月,腹痛不安,佗视脉,曰:“胎已死矣。”使人手摸知所在,在左则男,在右则女。人云“在左”,於是为汤下之,果下男形,即愈。
原甘陵相的夫人怀孕六个月,腹部疼痛,华佗诊脉之后,说:“胎儿已经死了。”又派人用手摸胎儿的位置,如在左边则是男胎,在右边则是女胎。那人说“胎儿在左”,于是华佗熬汤让孕妇喝下,果然打下一个男胎,夫人的不适就好了。
译文: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县人。又叫旉。曾在徐土游学,精通很多经书。沛国相陈珪举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也征召他,华佗都没有就任。他通晓修身养性的方法,当时的人认为他已经将近一百岁,但相貌还是很年轻。又精通药方药物,他治病的时候,只需要几种药物,心中了解各药物的剂量,不需要经过称重,煮熟了就引用,告诉病人应该节制的事项,病人离开后就觉得有好转。
如果应该针灸,也不过只有一两个地方需要,每个地方也只需要针灸七八次,病也好了。如果需要用针,也只是一两处,下针时对病人说“扎针后那胀麻的感觉应当传导到身体某处,如果到了,就告诉我”。病人说“已经到了”,随机拔针,病也就好了。
如果病症聚积在体内,针灸和药物不能作用,应该做手术的,病人就喝下华佗的麻沸散,不久就会像醉死一样没有知觉,华佗就会趁这时动手术。如果病症在肠腹中,便割开肠子清洗,然后敷上膏药,缝好伤口,四五天的时间就好了,病人没有痛感,一个月的时间,病就好了。
县吏尹世苦四支烦,口中乾,不欲闻人声,小便不利。佗曰:“试作热食,得汗则愈;不汗,后三日死。”即作热食而不汗出,佗曰:“藏气已绝於内,当啼泣而绝。”果如佗言。
县里的官吏尹世苦于四肢都不舒服,口中干渴,不想听到人的声音,小便也不顺利。华佗说:“试着制作热餐食,出汗了就会痊愈;如果没有出汗,三天后就会死。”随即做热餐食,却不出汗,华佗说:“五脏的生气已经断绝了,应该会哭着气绝。”后来果然像华佗说的那样。
《三国志》简介
《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叡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蜀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刘禅为后主传;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蜀书》《吴书》均没有本纪,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臣子,晋承魏而得天下,故《三国志》尊魏为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