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猪拉稀怎么办
问题一:中猪拉稀怎么办 小猪拉稀前期要抓紧治疗,
(1)如果到严重的时候会消瘦、不进食、严重拉稀会有脱水的现象发生
(2)用顽痢康针剂每头1ml,5kg左右的每头注射1.5ml。
(3)配合力克停灌服用防治小猪严重拉稀脱水而死
问题二:猪拉稀怎么办
问题三:中猪拉稀怎么办? 最近伐夏季的时候,是细菌繁殖最好的时候,猪只身体不好,病菌多,就容易感染导致腹泻。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猪场的饲养环境恶劣,猪只长期使用疫苗,导致抵抗力加弱。加强管理消毒,用氯粉等作环境消毒,猪用万金水饮水。
问题四:小猪拉稀怎么办 小猪拉稀(仔猪黄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新生仔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导致仔猪死亡,给猪场和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仔猪黄白痢是仔猪黄痢、白痢的简称,一般地,仔猪出生后3-10天为黄痢,而出生10以上的称为白痢,着也可以通过观察粪便颜色来判定,
临床症状
1、仔猪黄痢
水样稀粪,黄色或灰黄色,内含凝乳小片和小气泡。 病猪口渴,吃乳减少,脱水、消瘦、昏迷、衰竭。
2、仔猪白痢
仔猪突然拉稀,同窝相继发生,排乳白色、灰白色或淡黄白色,腥臭、糊状或浆状粪便。 仔猪精神不振,畏寒,脱水,吃奶减少或不吃,有时见有吐奶。 一般病猪的病情较轻,及时治疗能痊愈,但多因反复发作而形成僵猪,严重时,患猪粪便失禁,1周左右死亡。
病理变化
1、仔猪黄痢
肠粘膜充血、水肿,甚至脱落。 肠壁变薄,松弛,充气,尤以十二指肠最为重要,肠内容物呈黄色,有时混有血液。 心、肝、肾有变性,重者有出血点或凝固性坏死。
2、仔猪白痢
病死仔猪脱水,消瘦、皮肤苍白。胃粘膜充血、水肿,肠内容物灰白色,酸臭或混有气泡。 肠壁变薄半透明,畅粘膜充血、出血易剥脱,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常有继发性肺炎病变。
防治
仔猪黄痢、仔猪白痢是小猪常患病,很多养猪户都害怕遇到这样的猪病,一旦发生带来的影响将是很大的,那么如何做好一些日常的小猪黄白痢防范呢?
小猪黄白痢怎么预防:
1、仔猪出生后保证所有仔猪及时的喝到初乳,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可以帮助仔猪抵抗外界病原的侵入。
2、仔猪刚出生后肠移健(英国凯诺生物)肌肉注射或者静脉注射,每套肠移健治疗可用于100kg体重,一天注射一次、一个疗程三天。预防200Kg体重。病情严重的可酌情加量,可以有效预防由细菌病毒引起的仔猪腹泻。
3、猪舍要清洁、卫生、干燥、温暖,定期使用安全、高效、广谱的消毒剂进行带猪喷淋,防止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感染仔猪。
4、合理调节母猪营养,防止母猪乳汁粘稠,引起仔猪发病,可以消除母猪胃肠道内的有害微生物,防止母猪体内的致病菌通过奶水传给仔猪。
仔猪发生黄白痢后要立即进行仔猪黄白痢治疗,以免仔猪大面积死亡,引发不必要的损失。
小猪黄白痢治疗:
1、一只仔猪发病后,最好是全窝的仔猪都一起进行治疗,以免仔猪反复出现腹泻。肠移健肌肉注射或者静脉注射,每套肠移健治疗可用于100kg体重,一天注射一次、一个疗程三天。预防200Kg体重。病情严重的可酌情加量
2、如果仔猪发生腹泻时间较长,要同时灌服适量的补液盐和葡萄糖辅助治疗,以免仔猪因为脱水死亡。
问题五:猪拉稀腹泻怎么办? 顽固性腹泻的克星就是肠毒一针。
肌肉注射或者静脉注射,本品每套可用于200斤体重,一天注射一次,一个疗程三天。病情严重的可酌情加量。(针对病情严重的可先注射一针阿托品每头按1---3ml,同时口服次硝酸铋或鞣酸蛋白或活性碳口服,连用三天)
猪拉稀腹泻不是无药可治,希望广大养猪户能够认真对待,以免带来较大经济损失!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问题六:中猪拉稀腹泻怎么办? 猪增生性肠病是生长育肥猪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三种类型,急性型、慢性型和亚临床性3种类型。治疗方法:抗菌药物对本病有一定的效果。林可霉素每50公斤体重注射5支林可霉素,每天2次肌注连用2天。每50公斤体重用量:5%葡萄糖盐水500ml/瓶+四环素4支+VC2ml用10支+地米1ml5支,混合后静脉滴注即可较好。预防方法:平时选用保健型饲料饲喂,宝积功能性预混料就可以,其预混料添加了微生态和草本植物成分,混合均匀饲喂后,增重的同时还能起到预防中猪拉稀的问题。
问题七:猪拉稀怎么办? 猪群易发生以拉稀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若采取治疗措施不及时,往往容易导致仔猪的死亡,成猪的掉膘,增重减少,上市时间推迟,牲畜抗病力下降,给养猪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从造成腹泻的原因、鉴别诊断方法和防控方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造成腹泻的原因。
⑴细菌性腹泻:大肠杆菌、魏氏梭菌性肠炎、猪痢疾杆菌、内劳森氏菌。
⑵病毒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猪伪狂犬病毒。
⑶寄生虫性腹泻:蛔虫、球虫、鞭虫、结肠小袋纤毛虫。
⑷非感染因素:温度、低血糖(饥饿性腹泻)、日粮抗原过敏性腹泻(大豆过敏)、非病原性白痢(缺铁性腹泻,酶和胃酸不足性白痢)。
二、鉴别诊断方法。
⑴根据年龄来判断:1-2日龄的腹泻:大多为大肠杆菌、低血糖和梭菌引起;7日龄后的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痢疾、沙门氏菌、轮状病毒引起;10日龄以上各种年龄,急性、严重的水样腹泻: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伪狂犬病引起;各种年龄猪、无明显时间、一般不太严重的腹泻:大肠杆菌、轮状病毒引起;一窝中少数猪腹泻,并且是个体最大和最健壮猪腹泻:大多为梭菌性肠炎引起;一窝中少数猪腹泻,并且是个体最小和最弱猪腹泻:大多为低血糖引起。
⑵根据腹泻程度来判断:如果是暴发性的、迅速传播的腹泻,则为病毒性腹泻;如果是隐性发生、缓慢散播、随时间而加重,则为细菌性或寄生虫性腹泻。
⑶根据粪便的酸碱度和性状来判断:病毒性腹泻的粪便多为酸性,其它腹泻的粪便多为碱性;水样呈喷射状腹泻大多由病毒引起,粘状或糊状,带有泡沫状的粪便大多由细菌引起;糊状、黄灰色、恶臭的粪便大多为球虫性腹泻;粪便气味不同腹泻大多为传染性胃肠炎;腹泻伴随口流泡沫、呕吐、神经症状大多为伪狂犬病毒引起。
⑷根据是否发生呕吐来判断:呕吐大多为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也见于伪狂犬和轮状病毒,偶见于猪瘟;大猪发生呕吐大部分与病毒感染有关。还有霉菌毒素(T-2、玉米赤霉烯酮)、缺乏VB1、VB6、胃溃疡、类圆线虫引起呕吐。
⑸根据粪便中是否带血来判断:拉黑色柏油样的粪便多为胃溃疡,可能与粉料太细有关;拉鲜红色的粪便多为血痢、鞭虫(一端大一端小、大约2厘米,用芬苯达唑驱虫)。
三、防控方法
1、预防措施。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按照“一扫二冲三消四空栏”的消毒原则,坚持作好消毒和免疫工作,在母猪产前45和15天作好大肠杆菌的免疫,产前30天作好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的免疫,在注射疫苗前后各10天添加0.5%的肠毒金针以消除免疫应激。做好保温工作和加强饲养管理。
采用保健养猪技术,母猪怀孕后期(80-114天)添加1%肠毒金针,提高仔猪初生重和抗病力,减少黄白痢;仔猪断奶至断奶后15天,添加2%肠毒金针,预防断奶应激引起的腹泻;用完护仔康1号后,接着添加2%肠毒金针使用15-30天,预防由营养应激引起的腹泻,促进仔猪生长。
2、治疗措施。原则:查明原因、清理胃肠(半饥饿疗法)、增强抵抗力、抗微生物(抗菌抗病毒和抗寄生虫)
⑴常规疗法:
①不剧烈的腹泻。半停食不停水,口服大黄苏打片(0.5-1片/头)或矽炭银(0.5-1片/头),在饲料中添加1%的肠毒金针,使用3-7天即可治愈。
②病毒性腹泻(剧烈腹泻)。腹腔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50-100毫升+5%碳酸氢钠10-20毫升+肌苷2毫升+干扰素。部位:倒数第2-3奶头外侧,必须消毒及于温水中加温至38℃。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毫升+5%碳酸氢钠10-2......>>
问题八:猪反复拉稀,怎么办。 主要还是做好猪场消杀工作,注意养殖环境,实在不行就用河南东方健动物药业的(肠移健)主要用于猪的病毒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博卡病毒,黄白痢,各种顽固性细菌性腹泻、顽固性病毒性腹泻和细小病毒病混合感染。安全性高,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属国际绿色药品。
问题九:中猪拉稀不吃食怎么办 首先是拉稀: 一种原因是病毒症引起的,冬天易发,治疗效果差,重在预防,预防疫苗有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疫苗。 第二种原因是细菌引起,常见有大肠杆菌引起的,如小猪生下来7天内的拉稀。有疫苗可防,如广谱抗菌素、土霉素、四环素。要以预防为主,加强水源、场地消毒。 第三种原因是饲料引起的猪拉稀。最好请当地兽医诊断后再用药。
如果不吃食: 由于人们常在饲料中拌有某些矿物质、药物及饼类等成分,改变了饲料原有香味。猪长期单一食用这些饲料,就会变得不爱吃食(厌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给猪加味。
1.吃点场的。猪食欲不振时,喂点胡椒粉、辣椒等,很有效。由于胡椒粉、辣椒含有辛味和香气,并有 *** 性,猪食后能使胃肠分泌物增多,从而加速胃肠蠕动,提高消化能力,尤其是泌乳母猪在料中添加少许胡椒粉等,不仅可以增加母猪的采食量,还可以降低仔猪的发病率,促使仔猪提前断奶。
2.吃点甜的。在猪的饲料中加入适量的糖精,育肥猪爱吃,吃后膘肥体壮;哺乳母猪更爱吃,吃后食量增加,防止掉膘、瘦弱等现象,还可增加泌乳量;仔猪对甜味更喜欢,不仅能成活率高,而且断奶早,体重显著增加。一般每千克饲料添
加150~200毫克。有条件的在晚春、夏季、早秋加些白糖,早春、晚秋和冬天加些红糖,每千克饲料添加1~3克,效果比糖精好。
3.吃点咸的。在猪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盐(每天不超过6克),能促进猪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增加饮水量,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4.吃点酸的。每千克饲料添加食醋10毫升(加水稀释亦可),搅拌均匀,不但猪爱吃,助消化,因醋含有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对猪生长发育很有益处,但添加量不宜过多。
另外 猪不吃食且拉稀粪,可能是消化不良的问题,可内服龙胆苏打片,在饮水中加电解多维,若拉稀严重,可肌注庆大霉素或氟苯尼考。在治疗同时应多注意体温变化并适时对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