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是如何产生的?中医“一气周流”的观点讲的清清楚楚

我们之前不止一次的聊过:活人和死人,相差的只是一口气。

这一口气,是解释生老病死的核心。

古代的大医认为,这一口气在人体内不断的流转运动,构成了生命现象。

比如五脏:心、肝、脾、肺、肾。活人有,死人也有。为什么死人就不能动了?就在于这一口气无法在体内圆转流动了。

所以中医所讲的五脏、经络、穴位,其实都在解释气运转的规律。

比如,这一口气,进入脾脏,就能促动脾去吸收水谷精微;

脾气接着上升,带动肝气往上走,肝主疏泄而藏血;

这股气又走到心脏,心火也得以旺盛,洵热周身血脉;

抵达肺,肺主布输,会把脾带来的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

肺气肃降,携带胃气、胆气下承,抵达肾中,温暖肾水;

肾阳又反之温暖脾土,推动再一次的气机循环。

这一系统的解释,叫做“一气周流”。

人生病,即是“一气周流”的过程出了问题。

中医门派里,不管是内服的汤液、丸剂,还是外治的膏药、针灸、艾灸、推拿,其目的本质上都是为了推动“一气周流”恢复顺畅。

但是因为各家观察的角度不同,解释不一,说法甚至迥异。

我们千草堂传承四代,传下来有200多个方子,绝大多数都是外用膏药,涵括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三焦、五脏、男科、妇科、风疾等。因为年久月深,传承斑驳,既有我家的祖师、清代“外治之宗”吴师机的方子,也有明清时期药都禹州坊间流传的验方,还有笔者太姥爷于民间搜集的偏方。

时间太久,传承又是多脉,膏药方又常多达百味药,想要究竟地探查药方的辩证医理,笔者水平太有限,常常是望洋兴叹。但是如果简单地究其本意,仍然跑不出“一气周流”之理。

这个理路如果明白,对我们辩证用膏是很有帮助的。

笔者常讲:中医药是以中药材的药气之偏,来纠正人体气机之偏,从而达到祛疾、痊愈的目的。所以,中药起到的作用其实有限。人本身的生活习惯、情绪习惯,对疾病与用药有严重的影响。

那我们该如何清晰地认识这个事情呢?

笔者尽力地解释一下,未必对,都是个人的观察与理解:

比如说,人情绪大致可粗分五种类型:怒,忧,恐,思,喜。

比如我们来说怒。

常人平时很难意识到,人的念头是川流不息的,像瀑布一样,我们不停地想人、想事。这是正常人管不住的。

其中有些人、有些事,会让你觉得不平,愤怒。

留意啊: 一个念头产生,接着你产生反应——生气、发怒。

这都是瞬间产生的,而且无形无相。我们觉得没什么。

但这个情绪的产生,其实是有很大的能量,它当即影响“一气周流”,影响你体内气机的运转。

肝主怒。

你发怒,就会在肝气运行的脉络当中,形成很小、很细微的阻滞。

就像你家门口有一个池塘,它有地下泉水滋润,很干净。但是你没事往里面扔一个垃圾(情绪),围着这个垃圾,会逐渐聚拢浮游物(体内各种杂质,如淤血、淤痰等)。

一天又一天,一个月又一个月,你扔了一件垃圾,两件垃圾,三件垃圾,一百件垃圾,一千件垃圾……

时间长了。

这些垃圾会越来越多,聚拢越来越多的杂质,并且腐化滋生,产生蚊蝇、老鼠、病菌等(逐步形成结节、肿瘤等)。

垃圾(情绪)多到一定程度,肝气运行的这一条经络就会淤堵,就会出现头晕目眩、胸闷、抑郁、多惊不睡、吐血、胁肋乳旁痛,以及肝脏病、乳腺病等等。如果再夹以风邪,就容易产生中风、偏瘫等风疾。

怒伤的是肝经。忧伤肺,恐伤肾,思伤脾,喜伤心。其中是同样的道理。

你对比一下,你的身体、你周围人的身体,是不是这样?

疾病产生的秘密,就在这里。

还记得我们之前一直强调的一句话吗?

《黄帝内经》开篇就把疾病的秘密吐露了出来——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我们把上述理解了,就能再深入地认识这个核心思想:

虚邪贼风是什么? 是天地之间的风、寒、暑、湿、燥、热这六种状况。

可它只包括外在的这六者吗?

咱们触类旁通,当然很快就能明悟:当然不是。

比如抽烟,这一口口的浊气吸进去,是不是风?是不是热?是不是燥?

比如喝酒,这一口口喝进去,是不是燥?是不是热?是不是湿?

比如纵欲,这身淫、意淫、语淫,是不是风?是不是热?是不是燥?

……

我们再来看 “恬淡虚无” 。

“恬、淡、虚、无”是什么?指的就是我们的心境。

恬,通“舔”,就像小猫小狗,受伤了,能够自己舔舔,来自我疗愈,自己来化解各种伤害,自给自足,不再扩散、放大、产生情绪缠绵。

淡,淡泊的心境。

虚,虚怀如谷,心境广阔,容得下天,容得下地,容得下人,容得下事。

无,空空荡荡,过去空空荡荡,现在这一刻空空荡荡,未来空空荡荡。我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专注的做,但心里不存事,无所谓好坏,无所谓恩仇。

你看,

一方面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讲的是我们的身体,该如何保护;

一方面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讲的是我们的神魂,该如何保护。

两者都能做到,就能 精神内守 。

精,是我们的物质身体

神,是主宰我们身体的那个东西。

精与神都能守护好,哪里还会产生疾病呢?

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很难,这几乎不是人能做到的。

比如笔者一边在阐述、总结、记录这些,一边还在抽烟。我当然知道其危害,可抽烟刺激灵感嘛。

我通过自己的生活、饮食、情绪的习惯,可以大致预知自己将来会得什么病。但是有些习惯,我很难改。

人不甘于恬淡虚无,无时无刻都在找刺激。其实情绪的产生,就扎根在这个地方。当然,我们的疾病也扎根在这个地方。

所以,医道难,即在于此:

人身,按照一定规律,相对容易治愈。

可人心呢?医者做不了患者的主,而患者其实也很难做主。

于是万万千千的心态之下,产生万万千千的刺激,刺激与刺激彼此交融滋生,产生身体的万万千千的反应(疾病)。

第一个困难,在于认识这个反应(疾病),产生的过程;

第二个困难,在于对症下药;

能够拨云见日,看清楚这两点的,就已经很难很难了。需要医者真是对疾病、药材、炮制、人心、社会有通透的了解。

可即使做到这种程度,也无法逆转患者的习惯与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