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暑热内郁证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疟疾·暑热内郁证的病因病机 5 疟疾·暑热内郁证的症状 6 证候分析 7 疟疾·暑热内郁证的治疗 7.1 方药治疗 7.1.1 治法 7.1.2 方药 7.2 针灸治疗 7.2.1 治法 7.2.2 选穴 7.2.3 随证配穴 7.2.4 刺灸方法 7.2.5 方义 7.3 饮食疗法 7.3.1 治法 7.3.2 推荐食材 7.3.3 推荐食疗方 8 关于疟疾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疟疾·暑热内郁证的穴位 1 拼音

nuè jí ·shǔ rè nèi yù zhèng

2 英文参考

malaria with syndrome of internal retention of hotsummerhea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疟疾·暑热内郁证(malaria with syndrome of internal retention of hotsummerheat[1])是指暑热之邪,内郁于里,以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楚,口渴引饮,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疟疾证候[2]。

4 疟疾·暑热内郁证的病因病机

外感疟邪,或疟邪内伏,又值天暑酷炎,暑盛入里,热灼肠腑,则变发痢疟[3]。

5 疟疾·暑热内郁证的症状

疟疾·暑热内郁证患者发作时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疼,口渴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或舌红干而无苔,脉弦数[4][3][5]。

6 证候分析

阳热素盛,疟邪与营卫相搏,热炽于里:由于素体阳盛而复感疟邪,或夏伤暑邪,暑热内蕴,里热炽盛。阳盛则热,故见发病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热盛伤阴,故口渴引饮,便秘尿赤。夏暑贪凉,兼感风寒,外束肌表,营卫失和,以致汗出不畅。邪热与阳气相争,故骨节酸楚。邪盛上炎,则头痛。舌红,苔黄,脉弦数,均属热盛于里之象。[4][3][5]

7 疟疾·暑热内郁证的治疗 7.1 方药治疗

[4]

7.1.1 治法

疟疾·暑热内郁证治宜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7.1.2 方药

疟疾·暑热内郁证可用白虎加桂枝汤[备注]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方论》):知母、石膏、甘草、粳米、桂枝加味进行治疗。方中以白虎汤清热生津;桂枝疏风散寒。可加青蒿、柴胡和解祛邪。若热多寒少,气短,胸中烦闷不舒,汗多,且无骨节酸痛者,为热势较盛而津气两伤,可改用清热生津益气之白虎加人参汤[备注]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加味治疗。津伤较甚,口渴引饮者,斟加生地、麦冬、石斛、玉竹养阴生津。

7.2 针灸治疗

[3]

7.2.1 治法

疟疾·暑热内郁证治宜清热透邪,辟秽截疟。

7.2.2 选穴

以督脉、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穴为主。取大椎、曲池、外关、后溪、陶道、委中。

7.2.3 随证配穴

先热后寒者,加公孙。

7.2.4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大椎、陶道、委中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7.2.5 方义

大椎、陶道为治疟效穴。曲池、外关、后溪分属手三阳经,相伍为用,以疏理阳经气血、清泻气分湿热,亦可防治热陷心包。委中以清热辟浊。

7.3 饮食疗法 7.3.1 治法

疟疾·暑热内郁证治宜清热解表,和解祛邪[5]。

7.3.2 推荐食材

疟疾·暑热内郁证患者建议食用知母、生地黄、麦冬、石斛、玉竹、黄精、葛根等[5]。

7.3.3 推荐食疗方

[5]

1.知母玉竹葛根饮:知母15g,玉竹30g,葛根30g。上三味,煎汤饮,每日2次。? 2.地精饮:生地黄30g,黄精30g。上二味,煎汤饮,每日2次。

3.西瓜汁茶(《中医传染病学》):新鲜西瓜,去籽取瓤,取汁,代茶频服。

8 关于疟疾

疟疾(malaria[1][6])为病名[7][8]。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黄帝内经素问》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8]。俗称打摆子[7]。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4]。多发于夏秋季节[4]。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3]。

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8][9]。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