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的治疗药方有哪些?

痢疾是指以腹部疼痛、里急后重、下赤白脓血便为主症的肠道传染性疾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冬春两季也可见到。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主要通过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水、食物和手传播,苍蝇来去于粪便、饮食之间,对散播菌痢也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由于感受夏秋季节湿热之邪,湿热侵入肠胃,或饮食生冷不洁之物,积滞肠中,或脾胃素虚,大肠功能虚弱,使得风寒暑湿之邪乘虚而入,以上因素作用于肠间使大肠功能受损,传导功能失常,从而出现一系列消化道症状。

方一单味夏枯草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组成夏枯草60克。

功用清热利湿,消炎杀菌。

主治痢疾。

方解本方以大剂量夏枯草清热利湿,消炎杀菌止痢。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夏枯草具有消炎杀菌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四次口服,7日为一疗程。

方二马鞭龙芽草饮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组成马鞭草、龙芽草各900克,海蚌含珠600克,大蒜120克。

功用清热利湿,解毒杀菌。

主治痢疾。

方解本方以马鞭草、龙芽草清热利湿,海蚌含珠、大蒜解毒杀菌,共奏止痢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马鞭龙芽草饮具有消炎杀菌的作用。

用法将上药洗净,置锅内,加水10000毫升,煎至600毫升,去滓,浓缩至4400毫升,酌加食糖适量调味。

方三青葙草

出处《广东中医》

组成青葙全草(鲜品)150~180克、青葙全草(干品)30~60克。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痢疾。

方解本方用大剂量青葙草清热利湿,以奏止痢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青葙草具有消炎杀菌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4~5次服。小儿酌减。

方四椿根皮口服液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组成椿根皮1000克。

功用清热利湿,杀菌止痢。

主治细菌性痢疾。

方解本方用大剂量椿根皮清热利湿,以奏止痢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椿根皮口服液具有消炎杀菌的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费氏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及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用法将上药加温水5000毫升,温浸半小时后,加热煮沸1小时,过滤,滤液贮瓶保存,残渣再加水2~3倍,煮沸40分钟,过滤后与前滤液合并,蒸发浓缩至1000毫升,再加入0.25%苯甲酸钠液适量以防腐。每日3次,每次10毫升,极量不超过15毫升。

方五土大黄根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组成土大黄根500克。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消炎。

主治细菌性痢疾。

方解本方用大剂量土大黄根清热利湿,活血消炎,以奏止痢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土大黄能使毛细血管收缩,通透性降低。它也能增加机体免疫作用,抗炎效应,抗氧化作用。

用法将上药洗净,加水适量,浓缩取汁500毫升,加入单糖100毫升,苯甲酸钠1克,装瓶备用。每次20毫升,每日3~4次。

方六全苍耳液

出处《河南中医》

组成全苍耳(鲜品,根叶茎俱全)20~30克,白糖10克。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消炎。

主治细菌性痢疾。

方解本方用大剂量苍耳液清热解毒,活血消炎,以奏止痢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全苍耳液具有抗病毒、抗过敏以及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方七前胡粉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组成前胡粉。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菌痢。

方解本方用大剂量前胡粉清热利湿,以奏止痢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前胡粉具有抗炎、解热等作用。

用法每次6克,每日3次。

方八薯茛根

出处《广西赤脚医生》

组成薯茛根。

功用清热利湿,消炎杀菌。

主治菌痢。

方解本方用薯茛根清热利湿,以奏止痢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薯茛根具有消炎、杀菌的作用。

用法将上药切片,晒干,研粉,压片,每片0.5克。每次服4片,每日3~4次,温开水送服。

方九白头翁汤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组成白头翁60克,炒白芍、金银花、忍冬藤各30克,泽泻、车前子各15克,川黄连、广木香、槟螂各10克。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消炎。

主治菌痢。

方解本方以白头翁、炒白芍、金银花、忍冬藤清热解毒,泽泻、车前子利湿消炎,川黄连、广木香、槟螂行气导滞,共奏止痢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白头翁汤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及结核杆菌皆有抑制作用,并能杀灭溶组织阿米巴原之滋养体和阴道滴虫。对肠黏膜有收敛作用,故能止泻、止血,其所含之白头翁素尚有镇痛、镇静及抗痉挛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