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医的禅医-历史发展

1500年前,西来的高僧达摩,在嵩山面壁九年、结庐修真,创立了中土佛教

禅宗的祖庭——少林寺,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也是禅医的发源地。

少林寺建寺之初。由于少林寺的皇家寺院地位,拥有良田百顷,殿宇上百间,众僧整天参禅静坐,修身养性,驱去杂念,消除思乱,镇静魂魄,安定心神。但长期静坐不动,影响了寺僧周身血液循环,造成筋络不畅,久瘀成疾。不仅影响了身体,还难以对付山林中的猛兽威胁和盗贼侵犯。于是,僧人们在学禅的同时开始习武,并充分利用嵩山丰富的药材资源,吸收民间医疗方法,不断积累用药经验,逐步形成了许多秘方。寺僧们在练武的同时,发现许多功法具有健身和医疗的双重作用,又逐步推演出了气功疗法、推拿疗法和点穴疗法。少林医学由外科而内科,由治疗跌打损伤而治疗百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林禅医。 据《少林武僧志》记载,僧稠禅师曾经取嵩参熬汤为跋陀补养身体。跋陀的另一位徒弟慧光也曾用铁针为一昏迷病人疗伤。

禅宗二祖慧可断臂求法后在钵盂峰上养伤,寺僧们采来草药为他治疗。至达摩祖师,历代高僧在精修禅法的同时,并兼通佛教“五明”,而“医方明”最受珍视,代代相传,有言传,有秘传。 宋代的洪温禅师擅长骨伤科,多以针刺加火罐解除患者痛苦,撰有《针后拔罐秘法》,临终前将技艺给觉远和尚。觉远和尚对内科深有研究,有《少林寺内科神效录》传世。元代的惠定被尊为少林神医,著有《少林骨科旨要》、《少林医家丸散药谱》,惠炬在《针刺九十神穴》中总

结了元以前僧医大师的经验,是针灸用穴的临床精华。明代著名的僧医有本明、幻休、正道等,清代随着武术的衰落,医技有所下降,较为著名的有湛举、寂勤、贞俊等。 “窍疗法”:主要是依据人体五脏六腑,百脉七窍周身相通之理来医病治病。

五脏的生理功能虽各不相同,但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如心气旺盛,则血液能在全身经脉中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如心气不足,则血不充盈,经脉不利,势必造成血流不畅或血脉空虚,出现心悸、脉象细弱乏力的症状。而心气不足,则又是人体自身气滞郁结所致。而化滞开结,即可充盈心气,通畅血脉。 人体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整体联系是以心、肺、肝、脾、肾五脏为中心,以七窍相连而通达全身。人体之七大窍,眼鼻口舌耳上五清窍和体下两大浊窍通达全身,掌管人体一切之进出。运用“窍疗法”治疗时,主要以我们自己配制的中草药水点滴人体之清窍,或将我们研磨的中草药由鼻腔每日定量吸入少许,再辅之以清窍处的点摩和适量的中药汤剂,从而化滞、清道、通窍。大窍通则大病无,百窍通则百病无,通窍为治一切病症之法门,窍通则病除。

同时,重视养生之道加之有选择的合理的饮食搭配,即养生食疗是预防疾病和一切治疗疾病方法的基础。 禅医对于患者病症的诊断和把握,亦与传统中医诊断方法一样,采用望、闻、问、切之法。

望诊即用眼睛观察患者的身、色、形、态和舌象的异常变化,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听患者的语音、呼吸、咳嗽、肠鸣等,嗅患者所发出的各种气味;

问诊则是询问患者或陪诊乾,了解病情及与疾病有关的情况;

切诊是医生运用手指对患者体表进行触、摸、按压,从面获得辩诊资料在此基础之上,人们更为重视听和嗅,听主要是听患者说话之嗓音底气,呼吸喘气之轻重,而知其脏腑之气,嗅主要是指在一定距离内嗅患者之体气的清浊,知患者脾胃之气,从而察气机而知病理,诊断患者病症之所在。有些病症,单凭望、闻、问、切之一即可作出诊断,有些亦需“四诊合参”作出诊断。总之,每个人的身体特点、居住环境、生活习惯都有所不同,病因病症也各有特点、必须因人、因病、因时、因地采取相适宜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人是躯体和精神的统一,躯体康健则神清气爽,反之,精神郁闷,必致躯体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