痱子有什么金方?
痱子是由于外界气温增高且湿度大导致出汗不畅时发生的小水疱和丘疹。多发于夏季。多见于儿童、肥胖者或老年体弱多病者。临床表现:额、颈、胸背、腋窝皱褶等多汗不透风处、儿童头面部出现针头大红丘疹,顶端有小水疱,周围红,多密集成片,严重者儿童头皮痱子可继发细菌感染而化脓。故临床可分为白痱、红痱、脓痱。破后脱屑细小而薄,伴不同程度痒或烧灼感,日晒或出汗时尤甚,气候转凉后可自愈。
(一)内治方方一旋覆花汤来源《御药院方》组成旋覆花、人参、赤茯苓(去皮)、黄芩、柴胡、枳实(面炒)、赤芍(去皮)、甘草各60克。
功效解暑燥湿。
用法每服6克,生姜5片,水煎去滓,食后服,日3次。
方二清暑透毒汤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陈皮、葛根、香薷、滑石、扁豆各9克,厚朴、泽泻、青皮各6克,甘草、蝉蜕、黄连各3克,灯心草1克。
功效解暑燥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解暑败毒饮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香薷9克,公英、青蒿、茯神各6克,甘草、当归尾各3克,黄芩、黄连各1克,大黄2克,天花粉4克。
功效解暑燥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枸杞叶汤来源《偏方大全》组成枸杞叶100克,白糖少许。
功效清凉散热。
用法水煎,饮用时入白糖调味,日2次。
(二)外治方方一龙胆草擦剂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龙胆草5000克。
功效清热燥湿。
制法水煎2次,第1次加水20升,开锅后煮1小时,第2次加水10升,开锅后煮40分钟,两次煎液混合过滤浓缩至9.6升。
用法涂患处,日数次。
方二楝花粉敷方来源《圣济总录》组成川苦楝花、滑石、蚌粉。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研末。
用法外敷,日数次。
方三赤石脂散来源《圣济总录》组成赤石脂、黄柏(去粗皮)、粗茶末各15克,白面60克,樟脑1.5克。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捣研为细散。
用法用时绵揾扑用。
方四滑石粉方来源《圣济总录》组成滑石、绿豆粉、干枣叶各30克。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敷用,日数次。
方五樟脑粉方来源《圣济总录》组成樟脑3克,粟米粉150克。
功效辛凉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先以枣叶汤洗后,绵扑。
方六玉女煎来源《三补简便验方》组成滑石粉15克,蛤粉、绿豆粉各60克,寒水石30克。
功效燥湿辛凉止痒。
制法研极细末,和匀。
用法先以苦参适量煎汤洗患处,再扑粉末。
方七五味去湿散来源《疮疡外用本草》组成川黄柏、白芷、蛤粉(煅)、石膏(煅)各30克,轻粉、冰片各3克。
功效燥湿收湿,辛凉止痒。
制法研极细末,和匀。
用法干扑,日数次。
方八痱子滑石粉来源《世医得效方》组成绿豆粉(焙)60克,滑石30克。
功效收湿,辛凉止痒。
制法为末和匀。
用法外扑,日数次。
方九止痒粉一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滑石30克,寒水石9克,冰片2.4克。
功效收湿,辛凉止痒。
制法研极细末。
用法外扑,日数次。
方十止痒粉二来源《中医皮肤病临证便览》组成煅炉甘石、煅石膏、枯矾各15克,滑石60克,樟脑、冰片各3克。
功效收湿,辛凉止痒。
制法研极细末。
用法外扑,日数次。
方十一止痒扑粉来源《中医外科临床手册》组成绿豆50克,氧化锌5克,樟脑1克,滑石粉加至100克。
功效收湿,辛凉止痒。
制法研匀。
用法外扑,日3~5次。
方十二痱子粉一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冰片、薄荷冰各3克,甘石粉15克,滑石粉30克,黄柏6克。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为末混匀。
用法外搽,日数次。
方十三痱子粉二来源《皮肤病方剂药物手册》组成水杨酸2克,干燥明矾、硼砂各5克,薄荷脑1克,氧化锌、滑石粉各等量加至100克。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为末混匀。
用法外搽,日数次。
方十四痱子粉三来源《中医皮肤科诊疗学》组成绿豆粉10克,冰片2.5克,滑石粉加至100克。
功效辛凉止痒。
制法为末混匀。
用法外搽,日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