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偏方能不能治疗?
阑尾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阑尾的化脓性炎症。患病后如果炎症进一步发展,则可形成阑尾化脓、坏疽并穿孔。本病相当于中医的“肠痈”。病因多由饮食不节、食后剧烈运动、劳累过度、寒温不适、虫积等因素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肠道传导失职、糟粕积滞肠中、酿湿生热、蕴聚成痈。临床有急性和慢性两种。初起治宜通降导滞、理气行瘀;酿脓期宜通腑泻热、解毒排脓,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常有转移性右下腹痛病史。右下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恶心,呕吐,或发热,有下腹部麦氏点压痛。合并腹膜炎时,可出现不同程度腹肌紧张,反跳痛。阑尾脓肿时,局部有压痛性包块。急性者起病较急,初起常先有上腹痛或脐周痛,随后疼痛转至右下腹,伴发热、恶心呕吐、右下腹压痛明显、有反跳痛、腹肌紧张、平卧右腿不敢伸直。如发病剧烈或处理不当、可发生阑尾穿孔,产生腹膜炎;慢性者,可无典型急性发病史,仅表现为右下腹经常或反复发作性隐痛。急性阑尾炎如经非手术治疗,有的则转为慢性阑尾炎。阑尾炎患者一般均需切除阑尾才可治愈。
辅助检查: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白细胞升高。
方一大黄牡丹皮汤加减来源《中医外科学》组成大黄20克,丹皮15克,薏苡仁50克,公英20克,冬瓜仁50克,败酱草30克,桃仁15克,地丁30克功用通里攻下,祛瘀导滞。
主治用于瘀滞型阑尾炎。
方解薏苡仁、冬瓜仁、败酱草、公英、地丁解毒排脓;大黄通里攻下;丹皮、桃仁祛瘀导滞。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二黄丹皮汤来源何云洲。福建中医药,1966,11(1):17组成黄连9克,黄芩9克,丹皮9克,白芍12克,当归尾9克,银花30克,连翘12克,薏苡仁15克,甘草6克功用清热解毒,利湿化脓。
主治用于湿热型阑尾炎。
方解本方用黄连黄芩之苦寒以泻火解毒,兼能清大肠之湿热,佐丹皮以凉血散血,更兼当归白芍能去瘀生新,排脓止痛之功,金银花莲翘为消炎解毒之良药,同时有抗菌作用,能治多种热性传染病,薏苡仁味淡甘,性微寒,擅消炎利湿排脓通滞之功,甘草缓和诸药,亦有清热镇痛解毒作用。因此本方具有治疗肠痈的功效。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解毒消痈汤来源董建华经验组成银花12克,连翘12克,公英30克,败酱草30克,丹参22克,元胡12克,生大黄4克加减腹胀,上方减丹参、桃仁、元胡、生大黄,加乌药9克,青陈皮各9克,枳壳9克。
功用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主治用于湿热型阑尾炎。
方解银花、连翘、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丹参、元胡、生大黄活血祛瘀导滞。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薏苡附子败酱散来源唐祖宣,等。北京中医,1987,(5):32组成薏苡仁100克,败酱草30克,炮附子30克加减若脉数便干,加大黄15克(后下);兼有发热者,加金银花30克(后下);腹痛甚者加白芍30克。
功用利湿止痛,通腑排脓。
主治阑尾炎。
用法以水1000毫升,先煎附子30分钟,再下薏仁败酱草,煎约500毫升,过滤;再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过滤;三煎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过滤;三次药液兑于一起混匀,每次服200毫升,间歇2小时服1次。
按薏苡仁利湿排脓,炮附子温肠止痛,败酱草可加强排脓功能。
方五红藤丹皮大黄汤来源《余无言医案》组成红藤30克,丹皮15克,大黄15克,桃仁泥12克,元明粉12克(冲)、瓜蒌仁12克,赤芍9克加减可酌加地丁、银花藤功用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主治阑尾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按红藤味苦性平,功效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有显著的抗微生物感染、消肿止痛功效。近代广泛用于治疗肠痈、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关节红肿疼痛。大黄、元明粉泻下导滞;丹皮、桃仁泥、赤芍凉血活血;瓜蒌仁排脓。
方六红白合剂来源谢志豪。浙江中医药,1979,5(6):213。
组成红藤、白花蛇舌草各30克,丹皮、制大黄各10克,桃仁12克,红花6克加减热高者,加金银花、蒲公英、川柏;阑尾脓肿,加乳香、没药;腹胀甚者,加广木香、枳壳;大便干燥秘结者,用生大黄。
功用活血化瘀,排脓清肠。
主治阑尾炎。
方解红藤、白花蛇舌草活血化瘀,专治肠痈,为本方主药;丹参、桃仁、红花加强化瘀排脓功能;大黄泻热清肠。
用法水煎服,早晚分服。